历史上的吕布真的有勇无谋吗-吕布之后人皆有吕布之勇

2024-09-23 21:37:16      点击:
历史上的吕布真的有勇无谋吗?吕布之后人皆有吕布之勇

  吕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大军阀,素以反复无常、有勇无谋著称。可吕布那么不靠谱,手下却人才济济,文有陈宫、许汜、王楷等谋士;武有张辽、高顺、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薛兰等猛将。吕布被赶出关中后,四处流浪,一众手下誓死追随,不离不弃。吕布下邳败亡后,树倒猢狲散,但仍然陈宫、高顺两员大将甘心为他殉葬,吕布魅力不是一般的大。人们都说吕布是个二杆子,那么为何却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他干?

  网络配图

  第一,吕布集团人员构成复杂,高顺、郝萌、曹性等人是吕布的并州旧部,从起家就跟着他,可以说是嫡系,是吕布的老底子;张辽是吕布的并州同事,吕布杀了丁原后张辽归属吕布,两人成了上下级;曹豹、魏续等人和吕布有亲,走得近是自然;臧霸等泰山群寇和吕布属于盟友,是为了利益和他走到一起,因为吕布曾在徐兖一带称霸一时;而陈宫、王楷、许汜等人则是为了兖州士族利益和吕布走到一起的。吕布能把这些派系整合到一起,水平也是很高的,说明其是有人格魅力的。

  网络配图

  第二,吕布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不堪,吕布能文能武,文官主簿出身,武力三国第一,统帅骑兵天下无敌,他还精通兵法,经常带兵独立作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吕布牛的时候张飞、关羽、许褚他们都在打酱油,连刘备都在跑龙套。“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并非虚言。虽然吕布反复无常,但也恰恰说明其不甘为人后,自然当的起枭雄二字。能让袁绍、曹操和刘备这些大佬害怕、头疼的敌人,怎么会差。谁不愿意找个牛逼的老大,陈宫、高顺他们选择吕布也并非没有道理。

  第三,吕布出身低微,完全靠自己打拼当上了老大,所以他没有袁氏兄弟那样对庶族和武人的偏见。高顺、魏续、宋宪等人出身贫寒,臧霸等人是山贼,和吕布算是一类人,都属于自主创业不拼爹的草根。此外,吕布反复无常,手下的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也和他一样,都当了叛徒。有道是物以类聚,他们能走到一起并非偶然。

  网络配图

  第四,吕布也曾牛逼一时,曾和王允联合执掌朝廷大权,又是诛杀国贼董卓的大功臣。虽然人们一直抹黑吕布,但吕布杀董卓的功劳摆在那。鹿鼎记里韦小宝诛杀了大奸臣鳌拜,走到哪都会被人景仰,江湖上的人都会说一句:这就是诛杀大奸臣鳌拜的韦英雄。刘备喊了一辈子的汉室江山,到最后自己做了皇帝。吕布啥都没说直接把祸乱天下的国贼董卓给杀了,不是王允脑残,天下还是
历史上的吕端是什么人?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典故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沧州节度判官吕兖之孙、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吕端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任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等职。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加右仆射,后以太子太保罢职。卒赠司空,谥号正惠。

  吕端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镇定自若

  吕端渡海出使高丽时,风暴折断了船的桅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吕端仍旧在读书,像在斋阁时一样。

  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这句话,原出自北宋太宗多年体察吕端后对其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品和才干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籍中能找到的,能说明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话是言出有据的。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军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就让寇准留步问个究竟。吕端问寇准:“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

  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处置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又亲自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他为了说服太宗,还用秦、汉项羽欲杀邦之父的故事相劝说,他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办法,请圣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了吕端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心里想吕端真是聪明过人。想我朝中有这么多大臣,没有人提出过吕端这样的高明意见,差一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奶奶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

  还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的拥护和反对的斗争。那还是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廷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告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终。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吕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对他说:“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后。”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做了处置;贬李继勋为使臣,到浔州;贬李昌龄为忠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这些人都从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浔州,连带家眷同出京城。两年后王继恩就死在了贬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

  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不休的时候,吕端却能说出轻重缓急,并且条理分明,条条是道。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

  1976年,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他能在危难之时挺

亲!欢迎您阅读洛阳热水器维修公司,专注于洛阳太阳能维修洛阳空气能维修洛阳热水工程维修/安装/清洗/维护,真诚欢迎您-_-
QQ客服
企业官方客服QQ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加盟合作微信

| 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