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
网络配图
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手说恭喜恭喜,预祝将登丞相大位,张昭也自信满满。不久任职通知公布,大家都傻眼了,丞相叫孙邵。这可是孙权称帝后第一任大管家,但好多人还搞不清楚,这是谁啊?
他确实没有什么名气,在北方时曾担任过大名人孔融的秘书,孔融称赞过他有“廊庙才”,也就是国家的栋梁。后来跟着刘繇到了江东,追随孙权后担任过庐江太守。这样的人在孙权阵营一抓一大把。他任丞相三年,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无声无息地去世了。
那为什么不选张昭呢?孙权刚继位的时候,危机四伏,人心惶惶,张昭和周瑜一文一武,挽狂澜于既倒,对稳定江东居功至伟,说是擎天柱一点都不过分。然而孙权登基后一次宴会上,口口声声只提周瑜,让张昭的老脸往哪里摆。他几次想站起来为自己辩驳,孙权都没有理他,张昭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站了出来。孙权没有等他出口,冷冷地说:如果听张公的话,我们就要到别人那里要饭了。
这句话戳到了张昭的痛处,因为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的,这是他一生的污点。张昭知道大势已去,“大惭,伏地流汗”。孙权难道真不知道他立下的汗马功劳吗?完全不是,冷落是与张昭的性格有关。现在很多人都会说: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其实从另一角度理解,就是他这个人缺少修养。
张昭说话就直,常常摆老资格,把自己当成是孙权的老师。看到孙权打猎,就说不要逞匹夫之勇;看到孙权喝酒,就说你难道想做商纣吗。要么是让孙权羞愧难堪,要么是逼着孙权当众检讨。孙权年轻时勉强能接受,随着年龄增长,对他的讨厌与日俱增。
这次谈话后,张昭很知趣,先是担任了一些虚职,后来以老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回家养老,孙权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昭大多数时间就在家写书了。
孙权任孙邵为丞相是想告诉大臣:这个位置是个摆设,不要来跟我争权。孙邵去世以后,孙权的第二任丞相叫顾雍。顾雍小时拜蔡邕为老师,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学习弹琴和书法。
网络配图
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调,沉默寡言。他被孙权提拔为尚书令的时候,他回家也不说,正常上下班。家人毫不知情,直到后来听说才大吃一惊。他越是低调,孙权对他越是尊敬,越是信任。他平时不怎么讲话,但开口必说到要害处。孙权感叹:顾君不说话,只要说了言必有中。
孙权遇到棘手问题,就会派中书郎到他家里去请教。顾雍如果是赞成孙权的意见,就会请中书郎吃饭,反反复复研究这个问题,然后客客气气地送他离开;如果不赞成孙权意见,就不请中书郎吃饭,也闭口不言。所以每次中书郎回来后,孙权就问:顾雍请你吃饭了吗?正因为他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当面顶撞过孙权,太太平平做了19年的丞相。
第三任丞相是名将陆逊。陆逊是浴血疆场的人,自然不会像顾雍唯唯诺诺,而且他战功赫赫,名望又高,信念就是“武死战,文死谏”。习惯了讲话很冲,直来直去,不会顾及到孙权面子。他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一个从来不犯错误、又没有缺点的人,怎么可能在领导头脑中留下好印象呢?
孙权对他这种“一根筋”虽然明里不说,但可以耍阴招。他任命陆逊做丞相,但一直没让他回建业,始终驻守在武昌。名义是上游的位置太重要了,离开了陆逊不行。实际上是要他远离朝廷,眼不见为净。
不久,陆逊又卷入两宫之争(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斗争,后面还会提到),孙权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也是担心他威望太高,子孙们控制不住他,给他扣上大量莫须有罪名。狡兔死、走狗烹,陆逊无以辩白,忧愤而死。陆逊死后,家无余财。
第四任丞相是步骘。步骘是淮阴士族步氏的后人,和孙权的步夫人是同族。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忍辱负重。年轻的时候,地方有个豪强叫焦矫,步骘为了和他处好关系,和一个朋友卫旌带了礼物去拜访他。到了他家焦矫正在室内睡觉,两人就在外面等待。
等了很久,卫旌受不了了,想要回去,步骘却很淡定,劝他要忍。焦矫醒来后看见了他们,也不请他们进来,让人在外面铺上席子,叫他们坐在室外。吃饭的时候,自己桌前堆满了佳肴美味,步骘、卫旌盘里只有很少的蔬菜。卫旌愤闷得吃不下去,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能忍辱者必能成大事,步骘担任过交州(今两广及越南部分地区)刺史,交州比较乱,步骘去后逐一消灭了地方势力。步骘后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有20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格特点是比较宽厚,喜怒不形于色,不论是对谁都特别恭敬,衣饰、居处简单朴素,平时手不释卷。属于孙权欣赏的人。但是他担任丞相时间也很短,8个月后就死了。
网络配图
第五任丞相是朱据,死于夺嫡之争。
朱据长得帅,文武双全,屡立战功,孙权把他当作吕蒙的继承人,还把女儿孙鲁育嫁给了他。朱据的特点也是为人谦虚,朋友很多,不看重钱财,俸禄赏赐很多但经常不够用。但他也只担任丞相一年,就卷入了两宫之争被陷害至死。
赤乌九年(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当时正逢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两宫之争,而一贯支持太子孙和的丞相陆逊已经亡故,朱据于是与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继续拥护太子孙和,而丞相步骘、上大将军吕岱、右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则依附鲁王孙霸,阴谋夺嫡废储。两宫之争使得吴国内耗不止,几乎陷入政治危机。
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朱据拥护太子孙和的意志十分坚定,每当谈及此事,其言语都十分的恳切认真,愿意誓死保卫太子孙和的坚决态度都从脸上表现出来。更多次上书维护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终于决定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将孙和幽禁起来,另将孙霸赐死。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带领众大臣将军以泥涂首,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宫殿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反感,斥责他们无事找事。
其后朱据上表进谏,孙权大怒,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满门诛杀,朱据与屈晃被拖进宫中,杖打了一百下。许多官员都因劝谏而获罪,史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朱据后来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当时孙权病重,孙弘就伪造诏书赐死朱据,时年五
三国马谡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的马谡真的没有才能吗
马谡是个战略家,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死读兵书,不堪大用。之所以让人产生如此印象,无非就是马谡在防守街亭中犯了教条主义错误,最终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军陷入了军事上的被动。
为严肃军纪,鼓舞士气,诸葛亮不顾“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客观实际,直接来了一个略带表演成分的“挥泪斩马谡”。看起来是执纪严明,不徇私情,其实却是在为自己用人不当推卸责任。见诸葛亮悲痛,众将纷纷劝慰:“今幼常(马谡字)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痛哭耶?”不料诸葛亮却说道:“吾非为马谡而痛。……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大痛也!”
网络配图
看看,刘备早就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而此时的诸葛亮也终于“悔悟”了。前后对照,极尽渲染,这就很容易地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马谡的确是一个难托大事的无用之人。但问题是,以马谡自身之才能,诸葛亮却非要将其放到一个把关守隘打阻击的位置上,究竟是“大用”还是“小用”呢。
其实,纵观马谡的军事生涯和种种表现,也并非如刘备所说的“不堪大用”,而是不可“大材小用”。战略家的长处在于,通观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当然缺点就是缺乏执行力,如果让其带兵打仗,阵前厮杀,分明就是弃长就短,自寻死路。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可比“汉之张良、陈平”一级的人物,因了诸葛亮的存在,在刘备眼里也就显现不出水平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说,临死还留下了“不可大用”的遗言,可谓是一棍子打死不偿命。
还好,尽管刘备先生有言在先,诸葛亮还是没有小看马谡。见“马谡高谈阔论,甚是爱之,愈加敬重”,但诸葛亮的这种关爱和重视,不是着眼长远和大局,喜爱马谡也仅供个人驱使上便利。如此一来,马谡也就只能当做冲锋陷阵的“鹰犬”、“走狗”来使用了。而这,本就不是马谡的长项。
说马谡是个战略家,并非凭空高估,全无根据。
网络配图
想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临行之前,诸葛亮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唯独向马谡请教,可见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位置。见诸葛亮垂询,马谡站在宏观全局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愚有片言,望丞相纳之:且蛮夷之地,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中国久矣;虽今日便破之,明日又复反矣。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复也。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亦速矣。若尽诛蛮夷种类,非仁人之心,又不可仓促除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以服蛮夷矣。”此言一出,诸葛亮不禁大加赞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正是有了马谡的建言献策,才有了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的攻心之战,也才有了蜀国南方的长治久安。
话又说回来了,尽管是马谡提出的建议,但如果让其亲自到南方征讨孟获,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如果仅此一事还不能说明马谡之能,而接下来的另一件事就更能看出马谡的长于谋略。却说曹丕死后,诸葛亮想趁此北伐,但畏惧司马懿掌雍、凉兵马,久后必为蜀中大患,因此想先起兵伐之,以绝后患。
网络配图
诸葛亮考虑的并非没有道理,但如此一来,劳民伤财不说,还要走不少弯路。对于长途跋涉、远征北伐的蜀军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时马谡却献计说道:“不劳丞相张弓只箭……司马懿虽是魏朝大臣,而曹叡平素疑之。何不密遣人亡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说此人欲反;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叡必疑,必然杀此人也。”此言一出,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诸葛亮立即安排得力人等依计而行,最终司马懿被削去兵权,赋闲在家,为诸葛亮北伐扫清了障碍。
从这两次的事件看,马谡的确是有大谋略、大智慧的。像这样的人,只要赋予合适的岗位,定然会发挥出相当大的能量。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马谡,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将军那么简单。由此看来,马谡的“不堪大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刘备的压制和漠视造成的。而丢失街亭,显然是诸葛亮用人失察所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假若马谡犯的是教条主义错误,那么这个错误的始作俑者定是诸葛
- 上一篇:玻璃燃气灶打不着火无哒哒声音-偃师森太80升热水器有多大铜 [2024-12-22]
- 下一篇:三国里谁杀的名将最多-三国杀共有多少名武将-年代热水器线路板故障图解 [2024-12-02]